這波電價調整中,製造業工業用戶面臨著較大的調幅,根據規劃工業用電分為一般產業和用電大戶兩類,其中用電大戶指的是每年用電量超過5億度且連續兩年增長的企業,調幅分別為15%、18%、21%和25%。並且因應綠能發電比重持續上升, 並鼓勵用電戶在太陽光電發電旺盛的時段多用電,台灣電力公司推出「批次生產時間電價」新方案,提供製造業用戶前所未見的長達18小時低價電價時段。相較傳統電價,此方案的尖離峰價差創下每度6至7元的歷史新高, 對於能配合將產線調整至離峰時間的產業,可望帶來極具誘因的電費節省。
「批次生產時間電價」自2023年11月1日開辦,主要提供約1.7萬戶高壓以上生產性用電場所選用。它將離峰時間從原本9小時大幅延長至18小時,尖峰用電時間則縮減至傍晚4時至晚間9時半的6小時。此一調整讓離峰電價時段達18小時之久,相當於離峰用電時間加倍。
台電表示,此作法主因在於再生能源併網比重升高,導致電力系統尖峰用電時段從過去的白天時段轉移至晚間。為因應此一轉變,台電必須啟動電價政策工具,希望能引導企業將用電高峰移轉至離峰時段。「批次生產時間電價」的離峰電價每度約2至3元,而尖峰電價則提高至每度8至9元,使得尖離峰電價差距拉開至6至7元,這是台電有史以來最大的尖離峰價差。台電認為,價差擴大將可有效吸引企業挪移用電行為。
台電人員指出,此電價方案主要鎖定生產程序具批次性特點的製造業,例如鋼鐵、鑄造、工具機等產業。只要企業能掌握將生產時段規劃在18小時離峰期間,就能大幅節省電費支出。
專家分析,本次電價調整方案體現台電希望企業用戶能與再生能源發電相匹配的期待。透過極大的價格誘因,台電力圖引導製造業在不減產的情況下,自發將生產排程移至再生能源發電充沛的離峰時段。一旦能夠成功,不僅企業受益,對電網備轉容量的管理亦將有正面助益。
綜觀電價調整過程,台電除了推出多元電價選擇,同時透過能源白皮書、座談會等方式,與產業保持密切溝通與意見交流。此次「批次生產時間電價」推出後,電價調整議題是否能獲得落實,仍有待業者的實質反應與配合。
參考文獻及:
近期熱門文章: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