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近日表示,國內自願減量額度交易有望在今年年底前上線,這將為年排碳量2.5萬噸以下的企業提供一個新的減碳途徑。這一消息對於台灣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個重要的發展,因為它不僅有助於企業達成減碳目標,還能創造經濟效益。本文將介紹國內自願減量額度交易的具體操作流程,以及如何進行「先期專案」、「抵換專案」及「自願減量專案」三種減量額度的申請和交易。
國內自願減量額度交易的操作流程
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 企業首先需要依據《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作業指引》進行排放量的盤查。這包括鑑別排放源、蒐集活動數據,並使用線上工具計算其直接與間接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執行減碳專案: 企業需執行減碳專案,如再生能源專案、碳捕捉與儲存、造林等,並確保這些專案符合可量測、可驗證、可報告的原則。
申請碳權認證: 企業需向國內或國際減碳驗證機構申請認證。國際上常見的機構包括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查證碳標準(VCS)等。這些機構會對企業的減碳專案進行審核,確保其減碳成效。
向環境部申請核發碳權: 經過認證後,企業可以向環境部申請核發碳權。環境部會對申請進行形式和實質審查,確保符合相關規定。
交易碳權: 獲得核發的碳權後,企業可以在台灣碳權交易所進行交易。交易方式包括定價交易、協議交易和拍賣。交易過程需公開透明,並在指定平台上進行。
碳權使用與註銷: 企業在交易後,需確保碳權的使用和註銷過程符合規定,避免重複計算和環境危害。
先期專案、抵換專案及自願減量專案三種減量額度的申請和交易
先期專案
先期專案是指在《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施行前,企業已經開始的減碳專案。這些專案的減量額度可以通過協議交易的方式進行,但不會進入台灣碳權交易所進行公開交易。
抵換專案
抵換專案是指企業為了抵消其新增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而執行的減碳專案。這些專案的減量額度可以在台灣碳權交易所進行交易,並且可以用於抵消企業的碳費或其他法規要求的排放量。
自願減量專案
自願減量專案是企業自主執行的減碳專案,這些專案的減量額度可以在台灣碳權交易所進行交易。企業需依據《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進行申請,並通過第三方查驗機構的審核。
申請流程:
專案說明:企業需詳細說明專案的名稱、地理位置、開始日期和預計持續期間。
方法學選擇:選擇適用的減碳方法學,通常參考聯合國的CDM方法學。
監測、報告與驗證機制 (MRV):建立並執行監測、報告與驗證機制,包括監測計劃、報告機制和驗證機制。
碳排放量盤查:進行碳排放量盤查,設定盤查邊界、鑑別排放源和計算排放量。
第三方查驗報告:委託第三方查驗機構對碳排放量和減碳成效進行查驗,並取得查驗聲明書。
公開資料庫建檔:在認證機構的公開資料庫中建檔,提供專案的所有相關資料。
這些步驟旨在確保碳權申請的透明性和有效性,促進企業積極參與減碳行動,達成國家和國際的減碳目標。隨著國內自願減量額度交易系統的上線,台灣企業將能更靈活地應對碳排放挑戰,並在全球減碳浪潮中佔據有利位置。
台灣碳權交易所的成立和運作,為企業提供了一個公開透明的交易平台,讓企業能夠更方便地進行碳權交易,並且市場需求也會推動業界加緊人才培訓,提升企業的碳管理能力。隨著全球對碳排放的關注和管制日益嚴格,企業提前參與碳權交易和減碳行動,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市場和法規環境,保持競爭力。
參考文獻及圖片來源:
近期熱門文章: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