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I的太空解方: GW等級的太空資料中心

AI浪潮引發能源與環境挑戰

隨著人工智慧(AI)浪潮席捲全球,科技巨頭正投入空前資源進行軍備競賽。然而,AI模型所需的龐大算力,正使傳統的地面資料中心瀕臨極限。這些設施不僅是「電老虎」,其驚人的電力消耗和冷卻成本(佔總電力高達40%)也已成為嚴峻的全球環境與經濟負擔,迫使業界必須尋找革命性的解決方案。

太空資料中心:從科幻走入現實

為此,一個大膽的構想正迅速從科幻走入現實:在太空中部署資料中心。在寒冷、真空的太空,散熱問題迎刃而解,同時能獲取免費、不間斷的太陽能。Google周四(11/4)提出全新的「太陽捕手」專案(Project Suncatcher),構想結合太陽能衛星、Google TPU、低軌衛星星座,以及自由空間光通訊鏈路(Free-Space Optical Communication,FSO),期待未來能在太空中打造可擴展的AI運算基礎設施。在太空中部署資料中心這項構想已吸引了科技巨擘的積極佈局。億萬富豪馬斯克(Elon Musk)近日便證實,SpaceX將利用其星鏈(Starlink)衛星的「高速雷射鏈路」技術,投身這場高科技競賽。此外,前Google執行長施密特(Eric Schmidt)已收購火箭製造商Relativity Space;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更預言,未來10到20年內將出現百萬瓩(GW)等級的太空資料中心。

太空資料中心在寒冷、真空的太空,散熱問題迎刃而解,同時能獲取免費、不間斷的太陽能。這項構想已吸引了科技巨擘的積極佈局。
太空資料中心在寒冷、真空的太空,散熱問題迎刃而解,同時能獲取免費、不間斷的太陽能。這項構想已吸引了科技巨擘的積極佈局。

太空能源的嚴苛挑戰

然而,要在軌道上建造GW等級的超級發電廠,能源技術的選擇是最大的挑戰。目前主流的太陽能技術均面臨難以克服的瓶頸:

  • 傳統矽基 (Si):雖然在地表普遍,但它相對笨重,且在太空強烈的輻射環境下效能會永久衰退,不符成本效益。

  • 砷化鎵 (GaAs):這是目前太空衛星的「黃金標準」。它效率高、抗輻射性強。但其製造成本極為高昂,且材質剛硬、非常沉重。若要建造GW級的龐大陣列,其天文數字般的發射成本將使計畫在經濟上完全不可行。

太空強烈的輻射, 效率, 成本, 重量是太空資料中心太陽能的挑戰
太空強烈的輻射, 效率, 成本, 重量是太空資料中心太陽能的挑戰

鈣鈦礦太陽能的絕對優勢

在此背景下,「鈣鈦礦太陽能(Perovskite)」成為解鎖這場太空運算革命的唯一答案。相較於傳統技術,鈣鈦礦擁有兩大無可匹敵的絕對優勢:

  1. 驚人的功率重量比:鈣鈦礦可以被「印刷」在輕薄、可撓曲的薄膜上。這意味著它能以極輕的重量,製造出巨大面積的太陽能帆,徹底解決了砷化鎵因過重導致發射成本高昂的死穴。

  2. 獨特的「自我修復」能力:太空充滿了高能宇宙射線,會不斷損傷太陽能板。矽基和砷化鎵的損傷是累積且不可逆的,大幅縮短了任務壽命。而鈣鈦礦材料具有獨特的「在軌自我修復」特性,能持續修復輻射造成的缺陷,使其成為長期在軌運維的唯一可行選擇。

鈣鈦礦太陽能具有獨特的「自我修復」能力
鈣鈦礦太陽能具有獨特的「自我修復」能力

宮坂力教授與日本的領先研究

這項革命性技術的先驅,是日本科學家宮坂力(Tsutomu Miyasaka)教授。作為鈣鈦礦太陽能的發明人,宮坂教授的開創性研究,以及後續日本學界(包含JAXA等機構)的大量實證,已證實了鈣鈦礦材料在太空輻射環境下的耐久性與自我修復能力。正是這些堅實的研究基礎,讓鈣鈦礦從實驗室走向應用,成為科技巨頭們敢於佈局太空資料中心的關鍵信心來源。

Quilty Space的研究主任亨利(Henry)總結道:「科技業大咖的推力值得關注。若他們開始投入巨額資金,我們將見證太空領域的又一次變革。」而這場變革,顯然將由AI的需求(算力)、可回收火箭(運力)以及鈣鈦礦(電力)三者共同推動。

參考資料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揭秘 NVIDIA「黃教授」:從「光速」工作到「公開批評」,解讀黃仁勳的非典型成功法則

輝達(NVIDIA)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以其標誌性的黑皮衣和領袖魅力聞名於世。但檯面之下,他如何將 NVIDIA 打造成市值破兆的 AI 巨獸?近期「Founders Podcast」頻道深入剖析《The Nvidia Way》一書,揭示了黃仁勳一系列獨特甚至堪稱「極端」的工作哲學。這些原則不僅塑造了 NVIDIA 的文化,也為其在 AI 浪潮中的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礎。 核心信念:自滿招致毀滅 黃

 
 
 

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