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口號!NDC 3.0 衝擊產業,建築能效、屋頂光電成企業資產新門檻
- tenlife2019
- 11月4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記者 綜合報導】 台灣預計於 COP30(第30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前正式公布「國家自定貢獻」(NDC 3.0),揭示全新的 2035 年減碳目標,備受各界關注。根據最新政策揭示,新目標將鎖定為減碳 38%±2%,並強調「在地治理」與「建築淨零」將成為達標的兩大關鍵支柱,未來中央補助款將與地方政府的減碳績效直接連動,同時內政部也將強制推動建築淨零規範。
NDC 3.0 揭示 2035 減碳 38% 目標
最新的 NDC 3.0 政策,明確訂定 2035 年溫室氣體排放比 2005 年減少 38%±2% 的新目標。為達此目標,政策將強化能源及產業轉型,並聚焦於六大「人本導向」與「在地治理」的關鍵議題,包含:淨零綠生活、社區驅動、公正轉型、綠領人才培育、數位/綠色產業轉型及性別平權等,顯示政府試圖從更多元、更深入社會的層面推動轉型。

地方減碳責任化 補助款與績效連動
為確保減碳目標落實,總統府已明確裁示,未來中央補助款的發放將與地方政府的減碳績效緊密連動。
環境部已要求各縣市政府必須負擔明確的減碳額度,並定期公開公布執行進度。這項政策將中央補助款作為強力的行政手段,旨在敦促地方政府積極行動。
然而,目前各縣市的進度不一。據悉,目前僅有台北、新北、高雄等少數縣市設定了明確的減碳目標。在相關的縣市自治條例評比中,新北市、宜蘭縣、台中市因積極推動客運業電動化、公民電廠、低碳運輸等具體行動,表現較佳。未來,中央將強力要求所有縣市補足其減碳規劃,完善目標設定。
建築淨零強制化 2026 新建案納管
在建築淨零方面,內政部已啟動修法,提出強制性的推動時程:
2026年起: 強制新建建築納入「建築能效標示」與「淨零標準」。
2040年目標: 50% 的既有建築需更新達到一級能效或近零碳標準。
2050年目標: 所有新建物及大部分既有建築達成近零碳標準。
具體強制措施將包括新建物強制設置屋頂太陽能、採用綠建材,以及全面的建築能效揭露。對於外界擔憂可能推高房價,內政部認為造價影響有限,後續將搭配鼓勵和補助措施,推動民間加速升級既有建築的能源效率。

產業面臨實質衝擊 ESG 成營運關鍵
這一系列政策對產業界將帶來實質且深遠的影響。未來,企業在進行投資風險評估時,必須將地方政府的氣候規劃與減碳進度納入考量,尤其是在設點或建新廠房時。
同時,建築能源效率、屋頂光電設置與綠建材的使用,將不再只是 ESG 報告上的數字,而是成為企業資產價值評估、供應鏈採購的實質門檻。補助和準入門檻將緊扣各地減碳進度,供應鏈必須配合地方及中央政策同步調整,才能掌握政策紅利並降低長期的營運風險。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