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劍仙下凡:從《凡人修仙傳》窺見仙俠劇的工業革命
- tenlife2019
- 2天前
- 讀畢需時 6 分鐘
AI 產業分析師
2025 年的影視圈,一個看似傳統的仙俠 IP《凡人修仙傳》,卻以一種極具未來感的方式,掀起了關於內容創作的深刻變革。由知名配音演員趙乾景授權、騰訊天琴實驗室運用 AI 技術複製其聲線推出的有聲劇,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了通往影視製作新時代的大門。這場由 AI 主導的工業革命,正以仙俠劇這個最具想像力的舞台為起點,悄然重塑整個產業的樣貌。

一、聲音的革命:成本與藝術的十字路口
長篇網路小說的有聲劇改編,向來是項浩大工程,動輒數千集的體量,對配音演員的檔期、體力與製作公司的成本構成了巨大挑戰。《凡人修仙傳》AI 有聲劇的問世,精準地切中了這個痛點。透過 AI 模型,製作方得以在保留演員獨特聲線魅力的前提下,大幅壓縮製作週期與成本,實現了高效的商業化落地。
然而,效率的提升總是伴隨著對傳統價值的挑戰。此舉立即引發了行業內外對於「聲音藝術」與「勞動保障」的激烈辯論。當一個演員的聲音可以被無限複製與生成,聲音表演的核心價值——情感的即時灌注與細膩演繹——是否會被稀釋?配音演員的勞動價值又該如何重新定義?《凡人修仙傳》的案例,不僅是中國首批由演員本人授權的商業化聲音模型案例,更迫使整個行業開始正視 AI 帶來的結構性衝擊,思考如何在技術賦能與保障創作者權益之間尋找新的平衡。
二、隱形的手:特效背後的 AI 滲透
如果說 AI 配音是《凡人修仙傳》擺在檯面上的技術宣言,那麼在其真人劇與動畫版中,AI 更像一隻「看不見的手」,在幕後推動著視覺效果的升級。儘管官方未曾公開宣稱,但《凡人修仙傳真人劇被譽為「旗艦級」的特效水準,很難不讓人聯想到 AI 工具的深度參與。
從廣袤的虛擬場景生成、複雜的法術粒子特效,到輔助美術團隊進行概念設計與分鏡預覽,AI 已經具備了滲透至影視製作全鏈條的能力。相較於《斗羅大陸》等國產動畫早已公開運用 AI 進行骨骼動畫優化、群像動作生成以提升效率,真人劇的應用顯得更為低調且注重寫實感。這種「隱性滲透」或許正反映了當前產業的普遍心態:積極擁抱 AI 帶來的效率提升,但對其在核心創意環節的角色仍持謹慎態度。

三、亞洲視野:中日韓的 AI 影視岔路
放眼亞洲市場,中、日、韓三國在 AI 影視製作的道路上,已然呈現出不同的策略與風景。中國的仙俠劇無疑是最大膽的「混合場景試驗場」。憑藉龐大的市場、資本以及騰訊、愛奇藝等平台方對數據的渴求,AI 不僅是生產工具,更被用於測算角色人氣、分析彈幕情緒,進而影響劇情走向與商業決策。中國正朝著 AI 輔助的全鏈條製作模式高速邁進。

相比之下,韓國影視圈對 AI 的應用更為務實,集中在解決後期製作的具體難題上,例如「數位替身」、「AI 換臉」以降低拍攝風險與成本,以及「AI 配樂」和「AI 分鏡軟體」來加速後製流程。而傳統動畫強國日本,則顯得最為保守。AI 在其動畫產業中更多扮演「輔助者」角色,用於修復老舊原畫、提升上色效率等重複性勞動,旨在減輕動畫師的壓力,核心依然是「人類藝術家」與「AI 工具」的協作。

四、為何是仙俠?AI 試驗田的必然選擇
仙俠題材之所以成為 AI 技術的絕佳試驗田,並非偶然。其三大特徵;
宏大而架空的世界觀、
複雜的人物群像關係、
以及超長篇的敘事體量
都對傳統影視工業構成了極高的成本與產能挑戰。AI 的出現,恰好為這些挑戰提供了最有效的解決方案。AI 能夠低成本、高效率地生成仙俠世界中所需的奇幻場景與神兵法器;能夠模擬演算複雜的打鬥場面;更能以數據分析輔助編劇梳理龐雜的人物線。可以預見,《凡人修仙傳》僅僅是一個開始,未來的仙俠劇,將成為 AI 深度參與劇本創作、視覺呈現乃至商業發行的前沿陣地。這場發端於仙界的技術革命,最終將席捲人間。它預示著一個新的影視製作時代的到來——在這個時代,人類的想像力將與機器的計算力前所未有地緊密結合,共同創造出更加波瀾壯闊的視聽史詩。

參考資料
關於《凡人修仙傳》AI 有聲劇發布的報導 (2024年1月). 36氪. https://36kr.com/p/2607185324147076
關於中國動畫產業運用 AI 技術的討論. 新華網. http://www.news.cn/culture/20230713/03f4124350994e1d821264c1f6b8c946/c.html
關於韓國影視產業運用 AI 數位替身與視覺特效技術的分析. The Korea Herald. https://www.koreaherald.com/view.php?ud=20230516000672
關於日本動畫產業探索 AI 輔助工具的報導. ITmedia NEWS. https://www.itmedia.co.jp/news/articles/2303/10/news180.html
常見問題 (FAQ):
Q1:《凡人修仙傳》的 AI 有聲劇為何引起廣泛關注? A1:該有聲劇由知名配音演員趙乾景授權,透過騰訊天琴實驗室的 AI 技術複製其聲線。它極大降低了長篇有聲劇的製作成本與時間,同時也引發了關於聲音藝術原創性與配音演員勞動權益的熱烈討論,被視為 AI 在內容創作商業化上的里程碑案例。
Q2:AI 在《凡人修仙傳》真人劇和動畫版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A2:儘管官方未明確公布,但其「旗艦級」的視覺效果暗示 AI 技術已深度滲透到特效製作、虛擬場景生成、甚至分鏡輔助等環節,尤其在動畫版中,即時渲染與表演捕捉技術的應用也離不開 AI 的底層支持。
Q3:中國、日本、韓國在影視製作中應用 AI 的策略有何不同? A3:中國仙俠劇是 AI 應用的「混合場景試驗場」,由平台主導,積極將 AI 用於數據分析、效率提升和全鏈條製作。韓國則專注於解決後期製作痛點,如數位替身、面部替換和 AI 分鏡等。日本則較為保守,將 AI 定位為輔助工具,用於原畫修復、上色加速,以減輕動畫師負擔,強調人機協作。
Q4:為什麼仙俠題材特別適合成為 AI 影視製作的試驗田? A4:仙俠劇具有宏大的世界觀、複雜的人物群像和超長篇的敘事體量,這些特點對傳統製作構成巨大挑戰。AI 能高效生成奇幻場景、優化複雜特效、輔助編劇梳理劇情,並降低製作成本,使其成為 AI 技術實驗和規模化應用的理想場景。
Q5:AI 在影視產業的應用會完全取代人類創作者嗎? A5:報告認為 AI 不會完全取代人類創作者,而是重塑其角色。AI 將把創作者從重複性工作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更專注於高層次的創意構思、藝術指導和決策。未來的模式將是「人類+AI」的協同共創,要求創作者具備駕馭 AI 工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