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的下一步:語言成為入口,OpenAI 構建對話平台生態
- tenlife2019
- 5天前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在 AI 時代乘風破浪的 OpenAI,再度出招。2025 年 10 月,OpenAI 正式推出 ChatGPT Apps 與 Apps SDK,開啟一條新的平台競賽路徑。從過去的「模型供應者」,它正試圖躍升為「對話式平台」,讓第三方應用在對話框中運行,語言本身成為入口。對台灣新創與產業來說,這不只是技術更新,也是戰略機會。

對話式平台:從模型到入口的轉變
過去 ChatGPT 的角色多為「智慧助理」:接收文字命令、輸出對應回覆。這一次,OpenAI 將其定義推往下一層:讓 ChatGPT 本身支援內建應用(Apps)。開發者可使用新的 SDK,在對話中嵌入可互動的應用介面,如訂票、設計、即時地圖、課程搜尋等。這些 App 不再是外部跳轉,而是直接在對話流中呼叫。
這整體架構基於一個核心協定 —— Model Context Protocol(MCP)。MCP 是一種開放協定,用來標準化向大型語言模型(LLM)提供上下文的方式。OpenAI 將其視為允許應用與模型互通的通用「語意插槽」。目前,OpenAI 已在其 Agents SDK 和 Responses API 中支援 MCP,使得開發者能以極少程式碼連結外部資源與工具。
此次推出的 Apps SDK 正是建立於 MCP 基礎之上。開發者可設計介面、註冊功能端點(endpoint)、管理資料授權流程,讓 ChatGPT 在收到自然語言指令時自動觸發 App 執行任務。這意味著,ChatGPT 不再只是回答問題,而是整合、執行與協調多方應用。

平台戰略中的新勢力角逐
這一步意味著 OpenAI 要與傳統巨頭如 Apple、Google 的 App Store 模式正面對抗。ChatGPT 有潛力成為新的數位服務入口:所有交互不再透過手機 App、網站、瀏覽器,而直接在對話層完成。OpenAI 並且計畫建立應用提交/審核機制與變現機制,將其對話平台邁向完整生態。
初期合作夥伴包括:Booking.com、Canva、Coursera、Expedia、Figma、Spotify、Zillow 等。這為多元場景提供示範,也能吸引其他開發者加入。

OpenAI 選擇在非歐盟地區先行、向 Free、Plus、Pro 使用者開放內建 App 功能,以快速測試市場反應。
對決的焦點不再是模型參數、算力,而是「語意接入能力」、「對話體驗設計」與「應用可發現性」。誰能控制語意分發者生態,誰就可能成為入口平台的擁有者。
台灣的定位與機遇
對台灣產業與新創者來說,ChatGPT 在對話層整合應用是一次重大轉機。以下是三類策略可以思考:
垂直領域應用切入:教育、金融、醫療、文化創意等領域,建立專業化的 ChatGPT App。例如語音導盲 App、智慧健康輔助、投資顧問助手。在本地化語料與場景有優勢。
內部系統與對話整合:企業可將既有 ERP、CRM、供應鏈系統經由 MCP 接口接入 ChatGPT,讓員工以自然語言呼叫複雜後端服務。這種「企業級 Copilot 化」是 B2B 市場的強點。
跨國語言擴張:台灣可憑藉華語、閩南語、日語、英語優勢,為整個華語圈與亞洲市場打造語意應用。當 ChatGPT 的語言入口被封閉在少數平台時,掌握多語應用變成差異化門檻。
然而,也要警惕走得太慢的風險:若全球應用生態都聚焦在 ChatGPT 平台,而本地業者未能在早期佈局,可能淪為「被整合者」而非主導者。未來語言通道權力可能集中於少數平臺,地區開發者需搶得一席之地。

風險、挑戰與競爭者威脅
這條路並不平坦:
審核、資料安全與隱私:每個 App 都必須能明確說明其資料收取與用途,OpenAI 必須設計透明審核機制以防濫用。
平台依附風險:一旦過度依賴 ChatGPT 作為入口,個體開發者或企業可能失去與使用者的獨立接觸。
競爭者壓力:Google、Anthropic、Meta 等可能推出自己的對話平台/語言入口,搶奪語意層入口主權。
生態活力與創新動能:是否能維持開放性、吞納創新、避免被大型 App 品牌壟斷,是一大考驗。
結語:對話入口的新經濟
OpenAI 推出的 ChatGPT Apps 與 SDK,不只是一次產品升級,而是一場語言入口的權力重整。平台時代下一個入口,很可能不再是桌面、瀏覽器或手機,而是「對話本身」。對台灣產業與新創者而言,現在是抉擇的時刻:要成為生態的中心者,還是被整合的邊緣者。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