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碳有價時代來臨:台灣雙軌制啟動,一場攸關產業存續與全球競爭力的寧靜革命

  • 作家相片: tenlife2019
    tenlife2019
  • 6月29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台北訊 – 台灣已正式步入「碳有價」時代。隨著2025年碳費制度上路,一場深刻影響經濟結構與產業命脈的寧靜革命已然揭幕。政府擘劃的「碳費先行,交易在後」雙軌制藍圖,不僅是對內驅動企業減碳的信號槍,更是台灣在全球綠色賽局中,力求與國際接軌的關鍵一步。然而,在新台幣300元的費率背後,產業界的生存焦慮、環保團體的改革呼聲,以及來自歐盟「碳邊境稅」的巨大壓力,正交織成一張複雜的挑戰之網,考驗著台灣的轉型智慧與決心。

碳費上路 , 一場充滿妥協的起手式

根據《氣候變遷因應法》授權,自2025年起,年排放量超過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電力業及大型製造業,將成為首批碳費徵收對象,預計影響近500家企業。制度的核心,是一般費率每公噸300元的碳價,但為提供產業轉型誘因,政府設計了兩條優惠路徑。企業若能提出具體的「自主減量計畫」,並承諾達成較寬鬆的「技術標竿」,便可適用每公噸100元的優惠費率;若挑戰更嚴格、參考國際SBTi精神的「行業別削減率」,則能享受每公噸50元的最低費率。

此設計形同一個「篩選機制」,企業的選擇不僅關乎成本,更像一紙對外揭示其減碳決心的公開聲明。然而,初步申請數據顯示,多數企業(187家)選擇了阻力較小的技術標竿路徑,僅62家挑戰更嚴格的行業削減率,凸顯了在轉型初期,成本考量依然是企業決策的主旋律。

更具爭議的是,為保護鋼鐵、水泥等易受國際競爭衝擊的「高碳洩漏風險」產業,制度初期給予其高達八成的排放量免徵費折扣。此舉雖有助於短期經濟穩定,卻也讓這些排碳大戶的「有效碳價」驟降至每噸數十元,大幅削弱了減碳力道,引發環保團體猛烈抨擊。

全球賽局 — CBAM壓境下的價格鴻溝

台灣之所以加速推動碳定價,最直接的推力來自歐盟。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已進入過渡期,預計2026年正式收費。屆時,銷往歐盟的鋼鐵、水泥等高碳排產品,必須為其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支付等同於歐盟碳市場價格的費用。

儘管台灣的碳費已被歐盟認可為可抵減的形式,但巨大的「價格差距」構成了最嚴峻的挑戰。當前歐盟碳價約為每公噸70歐元(約新台幣2,500元),遠高於台灣的300元費率。這意味著,台灣出口商即使在國內繳了費,其歐洲客戶仍需補繳高額的價差,這筆成本最終將轉嫁回台灣廠商身上,嚴重削弱其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與亞洲鄰國相比,台灣的碳價定位於日本的保守與新加坡的積極之間。新加坡已將碳稅提升至每公噸約18.5美元,並設定了明確的逐年調升路徑,其提供長期穩定價格信號的做法,值得台灣借鏡。

產業十字路口 — 求生與轉型的掙扎

碳費對不同產業帶來了截然不同的挑戰。

  • 鋼鐵業與水泥業: 作為傳統排碳大戶,鋼鐵與水泥業面臨著成本暴增的直接衝擊。中鋼已提出「以碳領銷」的新營運模式,未來產銷將由「碳預算」主導。水泥業則面臨更嚴峻的「雙重夾擊」不僅要負擔國內碳費,還要應對來自海外低價、高碳排產品的傾銷。為此,業者疾呼政府應盡速建立「台版CBAM」,對進口產品課徵同等費用,以建立公平的競爭平台。

  • 半導體業: 作為台灣的經濟命脈,半導體業雖非製程排碳大戶,但其巨大的電力消耗(間接排放)使其成為繳費大戶。更關鍵的壓力來自蘋果等國際客戶要求供應鏈全面減碳的壓力。為此,積極採購綠電、提升能源效率已成為護國神山產業維持全球競爭力的必要之舉。

  • 石化業: 在面臨中國產能過剩與ECFA優惠可能終止的多重打擊下,碳費的徵收對利潤微薄的石化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如何在巨大的成本壓力下尋找替代原料、推動製程轉型,成為攸關存亡的淘汰賽。

社會的裂痕 — 產業與環團的對立

碳費制度的設計,也引爆了產業與環保團體間的激烈辯論。以全國工業總會為首的產業界擔憂,過高的費率將削弱企業投資減碳的能力,引發「綠色通膨」,並在缺乏邊境保護下導致產業外移。他們主張應讓資金優先用於企業自身的轉型。

另一方面,環保團體則痛批300元的費率是「銅板價」,加上給予高碳洩漏風險產業高達八成的排放折扣等優惠,形同「折扣大拍賣」,嚴重違背「污染者付費」原則,無法驅動真正的減碳。他們主張應從每公噸500元起徵,並取消所有折扣漏洞。

在這場爭辯之外,「公正轉型」成為社會最深切的期盼。研究指出,淨零轉型可能影響台灣超過兩百萬名勞工。如何在推動減碳的同時,確保勞工權益不受損害,並為受衝擊的弱勢群體與中小企業提供足夠的支持,將是這場轉型能否獲得社會廣泛支持的關鍵。

未來之路 — ETS的賭注與未知

政府的藍圖並不止於碳費。環境部已宣告,計畫在2026年下半年啟動「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ETS)試行計畫,將邀請台積電、台泥等指標性企業組成「先行者聯盟」參與。此舉不僅是為國內全面實施ETS積累經驗,更是向國際社會展示台灣與全球碳市場接軌決心的重要外交策略。然而,從碳費到ETS的轉型路徑,至今仍充滿不確定性。一個對所有大戶強制徵收的碳費,要如何與一個僅涵蓋部分企業的ETS市場無縫接軌?遊戲規則的模糊,為企業的長期投資帶來巨大風險。


台灣正站在一個歷史的十字路口,前方的道路充滿挑戰,但也蘊含著通往綠色、永續經濟的無限可能。政府能否提供清晰穩定的政策路徑,企業能否化壓力為轉型動力,以及社會能否在分歧中凝聚共識,將共同決定台灣在這場全球性的綠色變革中,最終的位置。


參考資料:


熱門文章: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