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決勝 AI 時代:從台鈣科經驗看流程智慧化,實現十倍生產力突破
- tenlife2019
- 11月1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已更新:11月2日
摘要:頂層設計思維引領變革
前友達總經理及天來集團創辦人 LJ 在 ERSO 老友 AI 分享會中提出警示:企業若不擁抱 AI,將面臨淘汰風險。他強調,成功的 AI 轉型並非單純的技術導入,而是領導層發起的頂層邏輯設計,目標是從組織、流程、系統層面全面重塑。核心策略是將焦點從傳統的「工程 AI」轉向具備指數級效益的「流程 AI」,並透過部署 Local AI,在確保資訊安全的同時實現「十倍生產力」的目標。

第一節:釐清 AI 戰場:從線性到指數級成長
LJ 根據其管理全球 44 個營運據點的經驗,明確區分了 AI 的兩大應用類型,指出企業資源配置的策略盲點:
1. 工程 AI (Engineering AI)
工程 AI 專注於解決技術和硬體層面的製程問題。其應用包括工廠自動化、高精度的視覺瑕疵檢測、以及預測性維護。工程 AI 帶來的效益是線性的,主要優化單一環節的效率和品質穩定性,例如提升良率(Yield Control)或減少設備停機時間。這類 AI 在科技製造業已廣泛應用。
2. 流程 AI (Process AI)
流程 AI 由大型語言模型(LLM)驅動,核心在於處理知識工作者面臨的營運與管理流程。它能處理大量非結構化資料,如跨部門的溝通郵件、會議逐字稿、M&A 併購文件草擬、以及複雜的稅務法規遵循摘要。流程 AI 的效益是指數級的,因為它能全面釋放知識工作者(如財務、人資、法務、高管)的時間,將行政效率從幾天縮短至幾秒,實現企業營運的速度和規模化突破。
LJ 總結,在全球化挑戰日增、營運複雜度爆發的背景下,企業必須將核心資源投入到能解決跨部門協作與知識管理的流程 AI 領域。
第二節:企業轉型的頂層邏輯:DAO 框架與十倍生產力
成功的 AI 轉型,必須建立一套清晰、可執行的管理框架,LJ 提出了 DAO(Data, Analyze, Outputs)邏輯:
1. D : 資料定義 (Data)
這是 AI 轉型的基石。企業必須全面、清晰地定義所有資料的結構與用途。這不僅包括傳統的 ERP 結構化數據,更關鍵的是要標籤化和清洗散落在各處的非結構化資料。如果對資料的定義模糊,即使導入最先進的 LLM,也會導致「垃圾進,垃圾出」(Garbage In, Garbage Out)的結果,使得 AI 無法產生有效的決策。
2. A : AI 決策 (Analyze)
在資料清晰定義後,AI 才能將傳統仰賴個人經驗的主觀決策,轉變為數據驅動的智慧決策。這包括對市場趨勢的精準預測、營運風險的即時預警,以及多變量下的資源最佳分配建議。
3. O : 行動 (Outputs)
LJ 強調,AI 決策必須最終導向具體的行動(Action)。如果一個 AI 輸出的結果只是一份精美的報告,而無法自動發出工單、調整庫存或啟動下一階段流程,那它就只是「玩具」。只有當它能轉化為可執行的步驟時,AI 才成為真正的「工具」。
4. 「十倍生產力」模型
LJ 倡導的「十倍生產力」方程式,要求企業員工全面擁抱 AI 代理人。每位知識工作者應擁有一個由 AI 組成的團隊,包含:
方程式的意義是:1 (你) + (頂層 3 個 AI 支援 + 中層 4 個 AI 支援 + 底層 3 個 AI 支援)
1. 「You」:核心人類工作者 (位於中心)
你是核心:你,作為人類工作者,是整個方程式的中心。你是決策者、策略者,最終負責協調並運用所有 AI 支援。AI 的存在是為了放大你的能力,讓你專注於高價值的創造性工作。
2. AI 團隊的層次與組成 (圍繞著 You)
頂層 AI 策略夥伴 (紅色方塊:3 個角色)
顧問 (AI Advisor):提供高層次的市場趨勢分析與策略建議,幫助你做出宏觀決策。
老闆 (AI Boss):協助你(或真正的老闆)整合各方資訊、準備簡報,進行高效管理。
專家 (AI Expert):在特定專業領域(如研發、法律)提供深度知識與精準解決方案。
中層 AI 協作與外部互動 (藍/綠色方塊:4 個角色)
同事 (AI Collaborators x 2):作為你的協作夥伴,處理複雜任務、自動化工作流程、生成報告草稿和數據分析。
夥伴 (AI Partner):幫助你管理外部供應鏈、尋找合作資源、優化外部連結效率。
對手 (AI Adversary):扮演競爭者或挑戰者,幫助你進行紅隊演練,測試策略韌性,預先發現潛在問題。
底層 AI 基礎支援 (黃/綠/紫色方塊:3 個角色)
助理 (AI Assistants x 3):負責處理日常庶務、重複性高且耗時的任務,如郵件總結、資料整理、排程管理,將你從繁瑣工作中解放。
核心效益:
能力放大:AI 團隊從多個層面協助你,使你能夠處理遠超單人能負荷的工作量。
時間釋放:AI 處理重複性工作,讓你聚焦於創新與策略。
智慧決策:AI 提供深度分析和外部情境模擬,提升決策品質。
風險預判:AI 對手幫助你預見並規避潛在風險。
簡而言之,這方程式旨在打造一個以人類為中心,由 AI 團隊全面支援的協作模式,從而實現企業的指數級生產力提升。透過這種結構,員工得以專注於更高價值的創造性工作,實現個體生產力的指數級增長。

第三節:傳統產業賦能與資安解決方案
傳統產業賦能實例
以聖保羅烘焙坊為例,該公司透過 DAO 框架,成功將老師傅口述經驗和手寫配方等「隱性知識」進行數位化。最引人注目的成果是:過往需要三天繁瑣人工計算的財務報表,在導入流程 AI 後,成功縮短至 五秒 完成。這不僅是時間的節省,更解放了財務人員,使其從數據處理者轉變為策略分析師,能夠為企業提供更及時的策略預警。
資安挑戰與 Local AI + RAG 解方
企業導入 AI 的最大障礙是機密資料外洩的擔憂。公共雲模型可能將企業數據用於訓練。對此,LJ 提出了本地化的解決方案:
Local AI 部署:將開放模型(Open Source Model)部署在企業內部伺服器,將運算與數據隔離。
RAG 技術:結合 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技術,確保 AI 模型的知識來源僅限於企業內部的專有數據庫,而不會連線至外部網絡。
成本效益:他估算,建置一套功能不錯的 Local AI 系統,成本已降至約 100 萬台幣,使資安與效益不再是互斥的選擇,即使是中小企業也能負擔。
此外,針對法務部門擔憂 AI 查詢紀錄可能在訴訟中被視為明知故犯的證據,LJ 建議企業應透過教育訓練,讓法務團隊了解 Local AI 和 RAG 的安全機制,將嚴格的「零容忍」態度轉變為基於風險評估的合理管制。
展望:未來焦點與跨界應用
LJ 認為臺灣企業應加速在 AI 系統化方面的進程,未來兩大焦點是:
研發 AI 導入與AI數位孿生(AI Digital Twin):將 AI 深度導入研發流程,建立高保真度的「AI孿生」虛擬工廠。這將允許企業在虛擬環境中進行無數次的產品測試和製程參數優化,大幅縮短產品的開發週期和上市時間。
流程 AI 落地:克服資安挑戰後,將流程 AI 系統化,使其成為企業營運中不可或缺的基礎架構。

LJ 也將 AI 應用擴展至跨界思考,例如對《黃帝內經》與現代健康數據(大氣含氧量、人類呼吸頻率)的對比分析,顯示 AI 在分析非線性、海量歷史數據以研究健康長壽模式上的巨大潛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