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轉型課程:普及化階段深度分析報告
- tenlife2019
- 11月2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前言:奠定 AI 轉型的基石
本報告旨在透過課前調查數據,深入剖析地產代銷與行銷企業企業員工目前對 AI 工具的認知、應用現況與核心痛點,為「普及化」階段的課程設計提供堅實的數據基礎。分析結果顯示,本企業已具備良好的 AI 使用土壤,下一步的重點在於如何將個人化的工具使用 (Tool-centric) 轉向效率化的流程 (Efficiency-centric),透過系統化地應用 AI 解決結構性問題,為後續的流程化與制度化轉型奠定穩固且具備規模效益的基礎。

一、 AI 認知與使用現狀:高覆蓋率下的深度挑戰
1. 廣泛採用,但缺乏系統性應用
數據顯示,企業內有近九成(89.1%)的員工已至少「偶爾使用」AI 工具,其中近四成(39.1%)已「經常使用在工作中」。這是一個極為樂觀的信號,表明員工對新興技術的接受度高,「普及化」的心理障礙已基本消除。這為課程推動創造了有利的環境,我們不必從零開始建立認知,而是能直接進入實戰應用層面。
主流工具集中:ChatGPT 與 Gemini 是員工最常使用的兩大工具,顯示大型語言模型 (LLM) 作為自然語言處理和內容生成的通用型工具,是目前主要的 AI 應用形式。然而,員工對其他專業型 AI 工具(如圖像生成、數據視覺化 AI)的使用率相對較低,這說明了應用範圍仍有拓展空間。
轉型方向:普及化階段的重點不應再是「介紹 AI 是什麼」或「如何註冊 AI 帳號」,而應是「如何把常用的 AI 工具,嵌入到日常工作中,實現效率倍增」。我們需要將員工從隨機、探索性的「偶爾使用」習慣提升至具有目的性、可預測產出的「策略性使用」。例如,從隨手問一個問題,轉變為設計一套包含多個步驟的 AI 提示詞腳本(Prompt Scripting),以確保輸出品質和效率。
2. 應用熱區聚焦於內容生成與文書處理
目前 AI 應用高度集中在以下兩個領域,這反映了員工最直接的痛點往往在於「從無到有」的創造和整理工作:
這種單點突破的應用模式雖然高效,但暴露了 AI 應用深度不足的問題。AI 的潛力遠不止於此,需要引導員工探索資料分析、預測建模、甚至是協助處理客戶疑難雜症的決策樹優化等更具策略性的應用,才能真正實現企業級的價值。

二、 核心痛點聚焦:轉型的兩大阻力
員工在工作中遇到的痛點清晰且高度一致,為企業 AI 落地指明了最迫切的解決方向。
1. 效率殺手:重複性行政作業(佔比最高)
幾乎所有部門(尤其業務部)都將 「重複性行政作業多」 列為最大痛點。這是一個典型的「流程化」前置問題,這些低價值、高耗時的工作,嚴重佔用了員工進行高價值決策與客戶服務的時間。員工普遍期望 AI 能實現「一條龍的行政程序」、「全面自動化」與「簡化工作流程」,例如:自動化生成固定格式的周報、每月請款單的資料自動填寫、銷售數據的初步整理與標註異常值等。
策略啟示:普及化課程必須提供針對性的行政工作自動化案例,重點是教授員工如何識別「重複性、規則性高」的工作,並將其轉化為可執行的 AI 提示或腳本,而不是僅僅使用 AI 寫文案。讓員工在初期就能感受到 AI 帶來的實質「減負」效果,將是提高課程參與度與後續轉型動能的關鍵。
2. 知識孤島:資訊統整與資料搜尋困難,影響決策品質
第二大痛點是 「資訊太多,難以統整決策」 以及 「不易找到過往資料(如 SOP)」。這反映了企業內部知識管理系統(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KMS)的效率瓶頸。當員工無法在短時間內獲取準確的歷史專案數據或市場情報,決策的品質與時效性就會受到嚴重影響。
策略啟示:員工期望 AI 能幫助「快速整理資訊並產出簡報」及「整理實價登錄」等。這要求課程必須強調 RAG (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檢索增強生成) 概念,教導員工如何利用 AI 結合企業內部的專案資料與外部市場大數據,進行精準的問答和分析。這不僅是工具使用問題,更涉及數據治理與知識庫建構的思維。在普及化階段,應教授員工使用如 NotebookLM 等工具,學習如何將多份文件餵給 AI 進行交叉比對和總結,實現知識的快速取用,而非僅僅依賴通用 LLM 的公開資訊。

三、 課程階段重點建議與展望
基於本次課前調查,我們建議 AI 轉型課程的「普及化」階段應從以下三個維度展開,以確保學習的實用性與轉型的即戰力:
透過這些精準設計的模組,我們有信心能讓員工快速跨越 AI 使用的初級階段,成功完成「普及化」的目標,確保所有人都具備 AI 應用的基本能力與思維。這將為即將到來的 「流程化」 階段做好充分準備,將零散的個人效率提升,轉化為穩定的部門作業流程優化,實現企業級的價值飛躍。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