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I 語意技術在專利策略管理中的應用探索

知識密集型工作的常見挑戰


隨著技術快速迭代,企業的智慧財產權管理面臨更高的效率與精準度要求。傳統智權工作常見的挑戰包括:


  1. 效率瓶頸:專利文件往往冗長且包含技術與法律雙重語法,使得專利檢索、審查與分析極度依賴人工處理,耗時較長。

  2. 知識傳承困難:專業知識高度依賴資深人員的個人經驗,難以系統化、標準化,新進人員的學習曲線較長。

  3. 角色定位受限:智權部門多被視為支援單位,主要在申請或應對侵權時才介入,較少參與前期的技術佈局規劃。


天來集團法務智權中心近期導入以「語意向量技術」為基礎的 AI 輔助工具,在部分專利管理流程中取得初步改善成效。本文分享此系統的設計思路與實務應用經驗。


ree

技術核心:語意向量距離的應用


法務智權中心 AI 工具的主要特點,在於採用「語意向量距離」技術進行知識檢索與分析。


1. 從關鍵字匹配到語意理解

傳統搜尋引擎主要依賴關鍵字的字面匹配。而現代 AI 語言模型採用不同的處理方式:每一段文字內容(如專利摘要、專利範圍)會透過深度學習模型轉換為高維語意向量,並透過餘弦相似度等方法計算向量間的語意距離。


基本原理:

  • 向量化表徵:每一篇專利或文件在語意空間中都有其對應的向量位置。

  • 距離即相關性:系統判斷知識之間的關聯性,主要依據它們在向量空間中的距離。距離越近,語意關聯性越強。

在LLM的語言空間裡各個知識被散落在不同地方,距離相近的靠在一起。
在LLM的語言空間裡各個知識被散落在不同地方,距離相近的靠在一起。

2. 案例說明:語境識別的應用

在特定技術領域(如半導體材料)的測試中,系統展現了對查詢語境的區分能力:


  • 當查詢輸入「perovskite TiO₂」時,系統透過向量計算,傾向於推薦「結構、能帶匹配」等材料設計相關的詞彙。

  • 當查詢改為「perovskite TiO₂ power drop」時,系統的推薦方向轉向「可靠度、缺陷分析」等失效分析相關的內容。


這種基於向量距離的檢索方式,相較於傳統關鍵字搜尋,在某些場景下可提供更精準的結果篩選但需注意,此效果可能因訓練資料品質、領域專業性及查詢方式而有所差異


AI 輔助流程的模組化設


法務團隊的另一項實踐,是將智權領域的複雜工作,拆解為一系列可重複執行的 AI 輔助流程模組,建構「AI Patent Core Engine」原型系統。

核心功能

此系統透過多種 AI 模型的協作(如 ChatGPT、NotebookLM、Gemini)協助完成文件生成、分析、歸納與視覺化工作。

透過這種系統化、模組化的 AI SOP 系統 ,智權部門成功擺脫了對個人經驗的依賴,邁向了 「可複製、可量化」 的生產線模式 。

核心功能

AI 輔助方式

初步成效

發明揭露書與申請流程

協助生成專利說明書初稿、背景技術整理,並輔助處理官方審查意見(OA)回覆。

在部分案例中,發明揭露書撰寫時間可減少約 40-60%。

專利檢索與主題分析

利用語意向量進行初步檢索,協助將專利分群(如材料、製程、封裝),並產出技術領域占比、年度趨勢等分析報告。

專利檢索初步篩選效率提升約 30-50%。

侵權風險與無效性判斷

先用語意向量鎖定相關前案,再輔助進行 Claim-by-Claim 元素比對,標註疑似相關的技術要素。

自由實施分析(FTO)與無效分析的前期檢索時間可減少約 30-50%。

透過這種模組化的輔助系統,智權部門逐步朝向更標準化、可複製的作業模式發展。


總結與展望

本文分享的以「語意向量距離」為基礎的 AI 輔助工具,在專利管理流程中展現了一定的應用潛力。天來集團法務智權中心的初步實踐顯示:

  • 效率提升:AI 輔助工具可將部分智權作業的處理時間減少 30-60%,使專業人員有更多時間投入策略性分析工作。

  • 決策支援:從傳統的關鍵字查詢,演進為語意理解與趨勢分析,可為技術佈局提供更全面的參考資訊。

  • 經驗複製「將知識向量化、透過距離進行初步篩選」的邏輯,在研發管理、知識庫建置、合約審核等領域,可能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整體而言,AI 輔助工具的導入,使企業得以將部分知識管理工作轉化為更標準化、可重複的流程,為專業人員騰出更多時間專注於高價值判斷。這種模式的持續優化,可望為企業知識資產的有效運用提供新的思路



熱門文章:



 
 
 

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