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會「釣魚」開始,讓減碳成為企業的日常行為
- 玥瑨 吳
- 14小时前
- 讀畢需時 4 分鐘
舞雲智網以「減碳釣魚術」打造全員參與的永續行動力
在全球邁向淨零轉型的浪潮中,「減碳」已不只是企業高層在報告書上的承諾,而是一場橫跨現場到管理、從個人到組織的集體行動。舞雲智網長期協助製造業導入能源管理與碳盤查制度,近期推出的「減碳策略工作坊」,以創新的「減碳釣魚術」為核心課程設計,讓能源管理不再只是數據與公式,而是一場讓每位員工都能在屬於自己「魚池」裡學會「釣魚」的旅程。
以故事開場:從釣魚學減碳的哲學
曾經有一群人住在靠海的小鎮,世代以捕魚為生。隨著歲月流逝,漁獲越來越少,村民們以為海裡的魚不見了。直到一位顧問潛入海底,回來後告訴大家:「魚還在,只是你們不知道牠們藏在哪裡,也沒看清自己的釣竿該怎麼用。」於是,村民開始重新觀察海面,學習辨識魚群、理解水流,發現不同海域有不同的魚種與時節。他們修理釣竿、改良工具,逐漸釣回滿滿的收穫。
這個故事正是減碳工作的縮影。減碳機會從未消失,只是藏在我們忽略的設備、流程與習慣中。當企業學會觀察能源的「魚池」、理解各部門的特性、選擇正確的策略好好使用「釣竿」,就能釣出屬於自己的「減碳魚」。舞雲智網以此為靈感設計「減碳釣魚術」工作坊,透過觀察、分析、嘗試的學習過程,讓員工親身參與,從數據中發現問題、從行動中看見成果,真正把減碳變成日常習慣,讓永續成為企業的集體能力。

方法論核心:三端、四能、五步驟的減碳語言
舞雲智網將多年能源顧問與制度導入經驗,整理為一套易於推行的行動架構。這套方法論讓學員從「看不見碳」到「看懂碳」,從「聽命改善」到「自主行動」。
三端觀察(觀察能源的流向)
供應端:能源從哪裡來?是否有太陽能、自備電或儲能設備?變壓器是否過熱?
傳輸端:電或氣體透過哪些管線或設備送達用電點?有無老舊線路、壓降過大或電壓不穩問題?
需求端:實際用電設備為何?哪些機台、照明或空調長時間運轉卻無效益?
透過這三個視角,學員能像抓漏水一樣找出「能源漏點」。
四能策略(對應不同的改善方向)
節能:減少不必要的能源使用與浪費,例如改善照明、優化操作排程。
儲能:將能源使用時間轉移至離峰時段,例如儲氣罐或冰水桶系統。
智能:導入自動化控制與感測器,依需求自動調整用能。
創能:自產能源或回收廢熱,如安裝太陽能板、熱泵與餘熱回收系統。
五步驟思考法(建立減碳的行動邏輯)
能源來源:我們用的是什麼能源?能否部分自產?
用途目的:這些能源是為了支撐什麼活動?
必要程度:這項行為是否過度使用?真的需要做嗎?
使用方式:有沒有更有效率的做法?是否可加裝自動感應或變頻?
操作行為:誰負責啟動與關閉?教育訓練是否落實?
這五個問題讓員工能自行診斷問題、設計改善方案,形成一種共通的「減碳語言」。

從觀察到實作:讓數據說話的減碳練習
不同於傳統的講授式課程,減碳釣魚術以現場實作為核心。參與者親手繪製能源流程圖、盤點耗能設備,貼上不同顏色的便利貼紀錄觀察結果,並運用顧問提供的範本進行討論與回饋。
舞雲智網顧問強調三項原則:
數字化:用具體數據取代模糊印象,以 kWh、CO₂e、成本效益等量化方式呈現問題與成果。
實例化:以真實案例佐證改善可行性,例如鼓風機汰換、照明時段控制、空壓機變頻等成功經驗。
圖像化:將能源流向、碳排熱點與改善成效以流程圖或前後對照圖表現,讓資訊可視化、理解更快速。
在這樣的操作中,減碳不再是抽象的環保口號,而是一場以現場為核心的專業管理練習。

MVP概念導入:小步快跑,持續優化
為了讓改善方案能真正落地,舞雲智網引入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方案)概念,鼓勵各部門從「能立即執行的小行動」開始。例如,有廠區以鼓風機變頻控制成功降低三成用電;有生產線透過改造塗裝掛具結構,同時提升產能與減少能耗;也有團隊將汙水處理系統從24小時連續運轉改為間歇執行,每年節省上萬度電。這些看似微小的成果,正是推動文化轉變的起點。當每個員工都能釣起屬於自己的「減碳魚」,整體組織就會形成永續改進的正循環。
會釣魚的人,才能永續經營
舞雲智網策略長表示:「我們希望企業不僅學會減碳,更要學會發現減碳機會。就像釣魚一樣,先學會觀察水域,再懂得選竿、換餌、試釣,最後才能掌握自己的節能節奏。」他指出,減碳不只是降低排放,更是一種提升效率、節省成本與創造競爭優勢的管理能力。
這場以「釣魚」為名的工作坊,讓學員釣上的不只是節能數據,更是一種能主動改善、持續學習的態度。當減碳從計畫變成習慣,當能源管理從制度變成文化,企業的永續力也將內化為一種穩定而長久的競爭力。
熱門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