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xBIxCI] 新呈工業三軸齊發:直擊中小企業 AI、綠色、數位轉型的實戰路徑
- tenlife2019
- 9月18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已更新:4天前
2025年9月17日,汐止 — 在由轉型魔法師陳來助列車長領軍的【數轉列車 DiGiTrain 026 車次】活動中,一場深具指標性意義的合作正式啟航。這不僅是一次深入企業的實地參訪,更是權威管理媒體社群《經理人月刊》MVP社群與匯聚產業新血的臺灣數位企業總會(TDEA)二代社群的首次破圈攜手。這次的結合,不僅開創了AI時代下跨界專家(Mix of Experts, MOE)交流的新模式,更預示著知識共享與世代共融將成為推動台灣產業進化的關鍵動力。為此,數十位來自不同領域的企業代表、資深經理人與新一代領導者,懷抱著對未來轉型的共同探索,齊聚於新北市汐止的新呈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這家成立於1990年,專精於汽車、醫療、工業設備線束的製造商,在外觀上或許與眾多台灣中小企業無異,但其內部正在發生的變革,卻揭示了一條清晰且充滿魄力的未來製造業藍圖。
在新呈工業董事長陳泳睿的帶領下,我們見證了一場深刻的「三軸轉型」實踐,一場結合了數位、綠色與AI的全面進化。陳董事長以一句鏗鏘有力的台語「轉型ㄟ哀(AI),不轉擔死」 為整場參訪破題,點出了當前製造業無可迴避的生存法則。

數位為基石:從自動化到自適應的穩健步伐
新呈的轉型之路並非一蹴可幾,而是奠基於近二十年的深耕與強大的內部技術實力。早在2005年,公司便已前瞻性地啟動數位化的基礎建設。這背後,是由一支超過十人的資訊團隊作為強力後盾,堅持多數系統自主開發,確保了技術的自主性與整合的靈活性。如今,這套系統已從單點的工具應用,演化成一個貫穿企業全身的高度整合的數位神經網絡。這意味著,從客戶下單(CRM)、轉入生產排程(ERP)到現場製造執行(MES)的數據流是無縫銜接、即時反饋的,徹底消除了資訊孤島。

參訪過程中,陳董事長展示了新呈的「數位轉型成熟度模型」,清晰地描繪出企業如何從依賴老師傅經驗的「工人企業」,逐步邁向具備預測能力與自我優化能力的「少人企業」甚至是「無人企業」。
其中最令與會者印象深刻的,是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的導入成果。透過將訂單處理、供應商交貨單比對、物料調撥等高度重複、耗時且易出錯的行政工作交給RPA數位員工,新呈每月不僅省下約3.69人的人力成本,更重要的是將寶貴的人力從繁瑣的庶務中解放。同時,流程自動化也帶來了顯著的綠色效益,一年能減少近947公斤的碳排放量,其投資回報率(ROI)高達1.31,完美體現了數位工具如何實現降本增效與綠色永續的雙重價值。

綠色為使命:從被動追殺到主動出擊的永續之路
面對全球性的永續浪潮,新呈工業的綠色轉型,始於一場來自客戶的「震撼教育」。陳董事長分享,轉型的催化劑來自於歐洲大客戶的一紙通牒:「2030年,減碳50%!」這項被他形容為「不只頭皮發麻,腿都軟掉」的要求,最終雖協商至30%,但已讓他深刻體認到,淨零碳排已非可選的道德倡議,而是攸關生存的必要條件。
為此,新呈建立了一套清晰的綠色轉型方法學。這套方法學的建立,很大程度受益於陳泳睿董事長加入由陳來助校長主導的「零碳大學」,從中獲得了深刻啟發與系統性指導。他分享道,轉型的第一步是全面的「碳盤查」,但關鍵在於順序。在陳校長的指導下,新呈選擇率先完成ISO 50001(能源管理),再進行ISO 14064-1(組織碳盤查)。這個看似細微的調整,成效卻極為驚人! 由於能源使用是碳排的主要來源之一,先前的能源盤查與管理,讓後續的組織碳盤查省下了近60%的功夫,完美演繹了「做對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對更重要」的策略思維。在精準「量完體重」後,接著便進入透過製程優化、導入綠能等方式進行的「碳減量」階段;最終,當減到極致時,再透過購買碳權來達成「碳抵換」。
更重要的是,化被動為主動,新呈在2023年發起了「綠色供應鏈」計畫,決心幫助那些缺乏資源與方法的供應商夥伴。此計畫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每年挑選五家供應商,免費為其進行碳盤查輔導,並提供數位系統使用;第二階段,建立循環經濟平台,研發低碳材料,讓產品從源頭減碳;第三階段,打造綠色設計平台,讓客戶在設計之初就能選用低碳元件。從被客戶追殺,到帶領供應鏈打世界盃,新呈將危機化為轉機,展現了台灣中小企業的強大韌性。
AI為引擎:從視覺檢測到企業級AI Agent的未來展望
如果說數位與綠色是新呈穩健前行的雙足,那麼AI無疑是引領其邁向未來的核心引擎。新呈的AI佈局,從點、線到面,展現了驚人的廣度與深度。
RAG與知識庫的進化: 新呈的AI核心,在於一個強大的企業級知識庫。陳董事長透露,他們早已超越了單純的向量資料庫,加入了「知識圖譜」技術,讓AI不僅能搜尋,更能理解資料間的因果關係,使得回覆極為精準。這個知識庫能消化PDF、手寫稿、影音檔(MP3/MP4)、會議記錄、Email等各式檔案,將企業內所有非結構化資料,都轉化為可被AI萃取的「核心知識」。
生成式AI的賦能與「集體智慧」: 透過這顆大腦,新呈開發出「老師傅GPTs」,用AI教練提問的方式,系統性地將資深員工腦中難以言傳的隱性知識萃取出來,變成標準作業程序(SOP),徹底解決了老師傅不願教、新人不會問的傳承困境。陳董事長更提出「集體智慧」的概念,未來AI將分析所有會議錄音、主管與同仁的對話,將那些稍縱即逝的寶貴經驗,沉澱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終極目標—AI Agent生態系統的現場直擊: 參訪的最高潮,莫過於陳董事長現場展示的AI Agent「小Q」。與會者親眼見證,他僅用口語指令,便讓小Q即時調出指定日期的OEE報表、開關廠區的電燈與風扇,甚至呼叫自主移動機器人(AMR)進場。這不再是單一的聊天機器人,而是一個能自主運作、串連MES、ERP、IoT、AMR與RAG知識庫的智慧中樞,實現了從偵測異常、調度資源到決策支援的全自動化智慧製造生態圈。

在廠區參訪環節,與會者親眼見證了「數位分身(Digital Twin)」系統的運作。透過即時渲染的3D可視化介面,工廠彷彿被完整複製到虛擬世界中。管理者不僅能一目了然地監控每一個角落、每一台機器的即時運-作狀態、甚至每一位人員的工作進度,更能在此基礎上進行模擬與預測,充分展現了數據驅動管理的強大能力。
在隨後的【數位轉型交流會】上,由臺灣數位企業總會執行長,素有「二代女王」美譽的王怡雯(Bella),以及巨思媒體集團傳播長林蓓茹聯袂主持,激盪出精彩的對話火花。兩位主持人以其豐富的產業洞察力,引導與會的企業家們,與陳泳睿董事長及陳來助列車長,針對企業該如何進行AI轉型,展開了一場極為深刻的對話。

現場與會的企業家們提問相當踴躍且精準,問題涵蓋了從導入AI的初期陣痛、數據治理的挑戰,到如何評估AI專案的投資回報(ROI),以及如何培養內部AI人才等實戰議題。陳泳睿董事長從新呈自身的經驗出發,分享了中小企業如何務實地「從痛點找解方」,而陳來助列車長則以更宏觀的產業視角,剖析了AI時代下企業必須具備的策略思維與組織韌性。兩人的觀點相互激盪,為在場的每一位轉型路上的同行者,提供了兼具理論高度與實踐溫度的寶貴指引,為本次跨社群的合作寫下完美註腳 (AI不是魔術,是管理革命!專家解密95%企業轉型失敗的真正原因) 。
結語
此次參訪,新呈工業不僅僅是展示其先進的技術與系統,更重要的是,它為台灣廣大的中小企業提供了一個清晰、務實且可行的轉型範本。陳泳睿董事長以其橫跨製造與IT的深厚背景,有力地證明了只要有決心與正確的策略,傳統產業同樣能在AI時代乘風破浪。正如陳來助列車長在交流會上所總結的,新呈的成功,不在於追逐最新最炫的科技名詞,而在於其不好高騖遠,而是從解決自身最真實的營運痛點出發,一步一腳印地將數位化、綠色永續與AI智能,緊密地與日常工作結合,最終將其內化為企業難以被複製的核心競爭力。這趟旅程,讓我們看到了台灣製造業在挑戰中蛻變、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




留言